作者:马培荣
“盱眙文庙”在第一山下,与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融为一体。是第一山公园的主体建筑和重要景点,也是先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。
盱眙文庙依山面淮、级级登高,居高临下、气势雄伟,规制严谨、建筑精美,是规模较大的整体建筑群。文庙前的大街古时称为“近圣街”,两侧分别为“谈家巷”和“胡家巷”。文庙又称孔庙,是为纪念至圣先师孔子而建的庙宇。盱眙文庙建筑群包括棂星门、泮池和状元桥、大成殿、崇圣殿、尊经阁以及明伦堂、进德斋、修业斋、节孝祠等。整个建筑群参照曲阜孔庙的结构设计,布局严谨、形成整体,堪称文庙建筑之典范。
一、文庙基本建制
自古以来,文庙的规制相当严谨,自古至今,均按照统一规制,不得僭越。
从曲阜文庙的基本规制看,从文庙“最外层”的城墙和城门设置看,文庙四周设有城墙,整个文庙俨然是一座“宫殿”,故称“学宫”,由城墙将整个学宫保护起来。由城门进入,故将城墙和城门称为“万仞宫墙”。宫墙内,有“金声玉振”牌坊,有泮池和泮水桥,下马石。通过棂星门进入学宫“宫城”内,经过二坊二门、过“璧水桥”、“弘道门”,再过三进院落,步入“大成门”,经“杏坛”,便到达文庙主体建筑“大成殿”。
全国各地的文庙均承曲阜祖制。如宝应县文庙大门前设泮池,再有棂星门、石柱、鼎甲坊,再北为前殿、大成殿、尊经阁。其“鼎甲坊”气势非凡,它为一高两低四柱三楹的古牌楼,中楼楣额有“鹏抟九万”四字,其下为状元王式丹,另三楹楣上分为:榜眼季愈、探花冯煦的匾额,又称“三鼎甲坊”。前殿又称“戟门”。
宝应文庙整个建筑建制规范,尤以泮池最为经典,虽然比盱眙文庙的古泮池为小,但与其他地区文庙相比,应属体型较大且形制标准的“半月形”。且文庙西侧即为古代的书院,今为宝应县实验小学所在。
盱眙文庙的布局比曲阜略有简化,但规制、形制皆是严格按照曲阜孔庙规制安排,亦为文庙、书院结合体。据清光绪志载,盱眙文庙规制为:
其制则中为大成殿。大成殿前有月台,甃以石栏,左右为东西庑,南为戟门,为圜桥,为泮池。左右二门,曰崇德、曰广业。最为前为棂星门。门左右二坊,为礼门、为义路。
殿之后为崇圣殿,后为尊经阁。
殿之后少西为明伦堂,堂西有敬一亭。堂左右为两斋,曰进德、曰修业。其戟门之左为名宦祠,右为乡贤祠。其前为更衣厅,为福神祠,为省牲所。后为焚帛所。
其西偏为节孝祠,东偏为文昌祠、奎星阁。缭以周垣。射圃久废。
明伦堂前少偏为教谕署,又前为训导署。(清光绪《盱眙县志稿》卷五·学校)
在1961年编修的《盱眙县志》中,比较详细地描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盱眙文庙的制式情况,尤其是门额上的刻字和整个建筑的布局位置,记载得较为详细:
文庙建筑之形势与古物分布状况是:
从前到后,最前为“棂星门”,以一丈多高的石坊,分为中、左、右三个门,中门的上头有“文明”两个大字。门旁为八字形的红墙,墙外(就是门的两边)各有一“下马牌”。牌上是漆白底黑字:“奉旨,凡满汉军民人等到此下马”等字。面前筑石栏一道,两头都有圆门:南圆门的门头上,里面是石刻的“仪修天地”四个大字,外面是“思出泮水”四个大字;北圆门的门头上,里面是刻的是“道冠古今”四个大字,外面刻的是“示成周行”四个大字。棂星门里为石头砌成的“圜桥”(俗称状元桥),桥的左右各有一门,左边的叫“崇德门”,右边的叫“广业门”。
从园门往后去,正中是“戟门”,这个门是一平排三个大门(是终年不开的)。门的两旁又是两个大门,以便出进。左门偏旁是“名宦祠”,右门偏旁是“乡贤祠”。祠下东、西相对的是两个官厅。“棂星门”里,居高临下、规模宏伟的宫殿式大屋就是“大成殿”。
“大成殿”的中间供的是“至圣先师孔子”的雕花芸底金字木身牌位,神龛在两旁墙壁上下,东西龛里供的是“四配”的雕花芸底金字木牌。再向前东西两龛里供的是“十二哲”红底金字的木头牌位。殿的正中二梁上悬挂的是“万世师表”匾额一方,前檐的正中二梁上悬的是红底金字“圣纬天经”匾额一方。
前檐下就是月台,绕以两栏从石级而下,左为“至圣先师赞碑亭”,右为“四配赞碑亭”,两面碑亭旁,为东西两庑,里面供的是历朝先贤、先行红底金字木头牌位。石级两旁各有一坊,左边叫做“礼门”,右边叫做“义路”,殿下为“焚帛所”。
从“大成殿”往后走,就是“崇圣殿”,里面中间供的是孔夫子上五代祖先的红底金字木头牌位。两旁供的是东西配和东西廩红底金字木头牌位。这个殿是五间(今存)。再后为“尊经阁”(藏经楼),于清朝宣统年间倒塌。大成殿右首外面为“明伦堂”(这个堂据说是明朝时的建筑物),堂的左右为两斋,左边叫做“进德”,右边叫做“修业”,面前的台阶两旁也有石栏(今存)。“明伦堂”前偏厢左为“教谕署”,右旁为“训导署”。堂后为“节孝祠”,里面供的都是节孝木主(汉陈婴之母)。“崇德门”外少前为“宰牲所”。(1960年《盱眙县志》卷五·学校)
可见,在文庙右侧有“敬一书院”,有“明伦堂”,有书院的相关建筑,这与“文庙之右必设书院”的理念相一致,也体现了孔子儒家思想教化于民、教育后生之必然。将“文庙”与“书院”形成一体,这也是人们将文庙称为“学宫”的原因之一。且此书院是为官办,故称“县学”,亦称“黉学”。童生参加“县试”,得中者方有资格可进入县学,经“院试”录取称为“秀才”,视情分别授予“贡生”(廪贡生、恩贡生)、“监生”等,再参加“乡试”,得中者为“举人”,中举者即可参加全国的“会试”,优异者经“殿试”能得中状元、榜眼、探花和进士而得取功名。所以,进入“黉学”为生,是古代文人梦寐以求的愿望。
二、盱眙文庙历史
据盱眙历代旧志载,盱眙文庙始建于南宋(若再向前,可能追溯到西汉临淮太守、孔子十一世孙孔安国始建至圣宴居殿始),后毁于兵火,历代屡建屡毁。《光绪志》记载了盱眙文庙在宋、明、清三代的建修情况,云:
文庙在县治西,第一山下,面淮,前代建置。
始于南宋绍兴十三年癸亥(1143年),三十一年辛巳(1161年)毁于兵火。乾道二年丙戌(1166年)复建,开禧中(1206年)复毁。嘉定二年已巳(1209年)再建。时郡治移于山城,文庙亦徙置慈氏山麓。(又记:于玻璃门内、杏花园下择新址,嘉定已卯始成。)
元末寇乱圮废。明洪武三年庚戌(1370年),知县林庭兰仍旧基立。五年壬子(1372年)县丞杨英重修。十六年(1383年)复毁,知县蒋伯高旋建。宣德中(1431年),知县朱镛捐修。正统十二年丁卯(1447年),监察御史申祐命知县赵瓒等重修。其后城废,文庙单露。嘉靖四十一年壬戌(1562年),巡按御史罗元桢择古杏花园地,议建未果。万历八年庚辰(1580年),督学李时成迁建。后巡按御史姚士观等相继修造。二十四年丙申(1596年),巡按御史蒋春芳等醵金大修。后盐院杨光训等复修。二十六年戊戌(1598年),训导邵鸿渐创建大成殿东西门垣、神厨宰牲所,并移建文昌祠。知县卢邦俊、教谕王民皞又修。三十年壬寅(1602年),知县吴中立复捐修启圣祠、东西斋、棂星门。
国朝康熙二十三年甲子(1684年),知县胡应麟、教谕马士芳、训导封滨修理。四十八年(1709年),知县胡龙、训导方世宏修大成殿;教谕陶屺思建“至圣先师赞碑亭”、“四配先贤赞碑亭”。六十年(1721年),教谕王三接、训导吴凤翔详捐秋租,重修东庑。六十一年(1722年),教谕韩履曾、训导吴凤翔重修西庑殿,并筑崇圣祠后一带围墙。乾隆八年(1743年)知县叶本,九年(1744年)知县郭起元、教谕王元璐、训导任作圣重建大成殿。二十四年(1759年)知县褚邦礼重修。嘉庆中(1805年),邑人何楷重修。道光中(1828年)教谕刘元培、吴臻福,训导夏翼朝先后捐修。(清光绪《盱眙县志稿》卷五·学校)
南宋嘉定年间,南宋哲学家、浙东四明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、进直学士袁燮(1144~1224年)为作《盱眙军新学记》,其中记载了太守葛洪择今地建文庙之事,云:
嘉定二年(1209年),会太守葛侯洪徙郡治于山城,学宫亦将从之。于是,校官陈君德林求可为新基者,得诸玻璃门之内,其广五十亩。高君熙绩继之,始营殿址。余君元廙又继之,锐欲图新,而力未能也,始即旧学教育诸生。已卯(嘉定十二年,1219年)之春,捍御北敌诸军攘之,狼藉滋甚。帅刘侯琸虽在军旅,不忘俎豆,既摄事奠谒之始,顾瞻咨嗟,亟命专官董新学之役,面势正平,殿宇崇敞,重门覆廊,一堂四斋,有职掌之舍,有储峙之所。夏季经始,孟秋告具。(清光绪《盱眙县志稿》卷五·学校)
可见,盱眙文庙择今地以建,太守葛洪功之;持之相继以建,校官陈德林、高熙绩、余元廙功之;而文庙建成,驻军统帅刘琸功之。正是这些官员的坚持不懈,盱眙文庙才有了今日之辉煌。
至明宣德年间(1426~1435年),明刑部主事、《永乐大典》参修、国子祭酒陈敬宗(1377~1459年)写有《重修儒学叙》,其中记之:“守令六事,学校为首,盖以敦彝伦、厚风俗、明教化,养育贤才,扶植善类,其道皆由是出学校。”
明正统年间,教谕杨澄作有《重修儒学记》记盱眙文庙修建之事。而此时,盱眙城废,文庙单露,于是在嘉靖、万历年间议拨杏花园地相继扩修,更成规模。明万历二十四年(1596年),巡按御史蒋春芳(~1597年)醵(jù 筹集)金对文庙进行大修,并亲自作《盱眙县重修儒学碑记》,他说:“盱邑偏小,实为我太祖龙兴根本之地。”所以文明不可不振发,世风不可不熏然,庙貌不可不庄重,故重建儒学,以不负国家培植。他巡按淮扬、监察泗州,请蠲泗州未完钱粮,开闸泄水、修学宫、筑城垣;捐款重修盱眙儒学,治灌淮水患;巡历庐、凤、淮、扬、滁、徐、和、泗八州,肃清吏治,所至绰有风采,撰有《巡按江北誓辞碑》,他为盱眙文庙的修建贡献亦大。
万历三十年(1602年),江西举人吴中立来任盱眙知县。他捐修文庙的启圣殿、东西斋、棂星门等,训导皮志颜所作《盱眙儒学建置迁修纪略》记之。
清朝康熙十八年(1679年),海宁监生胡应麟来任盱眙知县,下车伊始,便禁革火耗,修学宫,置义学、义田,弭盗赈荒,善政毕举,清勤有雅才。尝葺玻璃泉亭、拙补园,与人士唱和,时称风雅焉。二十四年(1685年)重修文庙,教谕马士芳作《重修盱眙儒学碑记》,著文刻勒于石。到了乾隆二十四年(1759年),褚邦礼来任盱眙知县,他重修文庙,并作《重修盱眙儒学碑记》以纪事。
道光八年(1828年),教谕刘元培等先后捐修文庙,并作《重修文庙记》以纪。
至此,盱眙文庙规制渐成、规模鼎盛。
盱眙文庙自从始建以来,便命运多舛、历经兵燹,多次毁损又多次复建。近百年来就有两次最为严重的毁损,一次是清末咸丰年间。据光绪志记载:
咸丰九年己未(1859年)悉毁于兵,仅大成殿、明伦堂、尊经阁、棂星门存。同治二年癸亥(1863年),邑绅吴棠捐修毕新之焉。并建“奎星阁”于“张公堤”上,造“荐元峰”于第一山巅。光绪三年丁丑(1877年),知县方瑞兰修“崇圣殿”、“尊经阁”,建戟门外东西“官厅”。(清光绪《盱眙县志稿》卷五·学校)
咸丰十年(1860年),格洪额一军水师炮艇数十列河下,旱队屯宝积山。因尽取民间器具,列为营垒,肆毁民房供炊㸑,屋材大者运他处贩卖,阻之辄加以白刃。格驻盱二载,除万寿宫、文庙未全毁外,仅留前街茶馆、浴堂各一所,其余悉尽。(清光绪《盱眙县志稿》卷十六·兵事)
咸丰九年(1859年),粤匪破县治,(汪园、偶园)两园尚如故也。自格洪额驻盱眙,而汪园荡为丘墟,偶园亦仅存遗址。悲夫!(清光绪《盱眙县志稿》卷十七·杂记)
还有一次是1938年,日本侵略者大肆侵华,在前一年12月攻占南京后,又于1月2日,日本骑步兵400多人在飞机掩护下,从滁州、来安突袭盱城,在盱城烧杀抢掠、疯狂屠城,全城房屋被烧8000余间,屠杀民众3000多人,文庙再受重创(1991年,《盱眙县志》),文庙中包括规制藏书、历代志书等重要文献和文物均被日寇抢走,他们认为不想要的则全部付之一炬,文庙大部分建筑被毁,仅存“大成殿”,亦已破烂不堪。
三、文庙现存建筑
盱眙文庙历经沧桑、饱受兵燹。咸丰九年(1859年)清兵驻扎盱城,将领格洪额命兵士强拆建筑以垒工事,仅有大成殿、明伦堂、尊经阁、棂星门尚存外,文庙其他建筑悉毁于兵。1938年日寇攻占盱眙,疯狂焚城屠城,文庙再次遭受重大破坏。建国后,大部分建筑危危可及。1954年,大成殿前面的大门(戟门)和华表被拆除,在旧址上建成了“桂五礼堂”,作为群众集会、文艺演出、电影放映的场所。后大成殿因年久失修,又受白蚁严重危害,已成危房,1976年夏予以拆除,拆下的砖瓦等建筑材料全部运往南京,用于鸡鸣寺的修建工程。1983年,将“桂五礼堂”改名为“工人电影院”。
文庙自始建至今近千年来,有的建筑已经不复存在,有的也面目全非,如大成殿后面的尊经阁、荐元峰等已经早已废圮;敬一书院的建筑也大多不再,敬一亭倒圮后也未再重建;明伦堂虽经修复,但近年来也破损严重,已成危房;两侧的“进德”“修业”两斋,也严重破损;东、西两庑重建后,现今作为办公用房;名宦祠、乡贤祠拆除后,也都没有再建;原存列于文庙之中的“明世宗御书《宋儒范氏心箴》并跋碑”“明世宗御书《程子四箴》并跋碑”数十块,亦早已不知所踪,近日才发现其中一块破损的残件。文庙建制中的亭阁如“敬一亭”“文昌阁”等都已拆除不再。但文庙的主线、主体、主要建筑依然被历代保留,修葺重建,一直延续至今。为重建文庙,1996年将桂五礼堂拆除,同时又拆除桂五礼堂门前的民居,建成第一山公园前的广场。2001年10月,又在文庙原址按原规制样式复建了棂星门牌坊、状元桥、大成殿等建筑。至此,盱眙文庙又重新恢复了昔日的光彩,成为第一山公园的一个亮点,也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盱眙文庙今存主要建筑有:棂星门、泮池与状元桥、戟门、大成殿、东西庑和魁星亭等。
1、棂星门牌坊
文庙的大门外原有华表4根,青石雕刻、云龙盘柱、莲花座顶。今华表早已不再,入口便为文庙的“棂星门”牌坊(位于今第一山公园大门处)。牌坊为四柱三门汉白玉雕石结构。正门匾额上书“淮山胜境”四大字,为著名佛学大师茗山高僧的墨迹。左为“礼门”、右为“义路”,强调以“礼义”教化塑人。
2、泮池和状元桥
棂星门后为三座圆形拱桥相联的“状元桥”,分别与棂星门的三门相对应。再往上,两侧分别有一株参天古柏,树龄600年以上。过了状元桥和殿前广场,即达文庙大成殿。
据资料,南宋建盱眙文庙时,以城墙的西门(即玻璃门)为起点,由西向东形成一条轴线。故将泮池位于淮畔,沿近圣街为直、沿淮河岸为弧,南北长三十余丈(约100米),其面积之大,令人惊叹。由于玻璃门正好位于泮池沿淮弧线的中心位置,故将玻璃门入城道路径直经过泮池中间,将泮池一分为二,形成南北二池。且于道路中间建有一座“泮桥”,以通行人车马,又可通南北两池之水。元、明依旧制。
明永乐初,盱眙城墙被拆除,城根巨石也被大量起取以修泗州淮堤,其中玻璃门以南城根巨石皆被起取,故“南泮池”的沿淮城根砌石早已没有,但自玻璃门以北的城根巨石没有起取,所以“北泮池”沿淮砌石都还保留依旧。这就是南北泮池为何一个有砌石、一个没有砌石的原因。后因淮河水患,明代驻节泗州巡按御史邵陛、张惟恕先后沿淮修筑邵公堤、张公堤,皆以原来城根为堤基修筑。再后,清代邑绅汪云任父子再行捐廉筑堤(即汪公堤、小汪公堤),亦以古城根为基(相传因资金不足,南泮池淮堤没有用条石垒砌,改用块石护坡,故称乱石堆),使之延续。到了清初,因原来的老船塘(陈家湖,在电厂与水泥制品厂之间)常受淮河风浪影响,事故频发,故在康熙初将船塘移至泮池北池,并将沿淮弧堤决口,以通舟楫。邑人李符瑞在康熙年间所作《新移学宫泮池碑记》记道:
我朝定鼎之初,海昌胡公宰邑、金陵马公为司铎,念吾邑登隽者少也,考诸青鸟家言,以泮池在黉门之外,山川气不聚,于形势为未当,乃捐俸为倡,以今岁夏鸠工,移于棂星门内,环堤四周树以桃柳,成巨观焉。(《康熙志》载李符瑞《新移学宫泮池碑记》,《乾隆志》载李符瑞《新移学宫泮池记》,光绪《盱眙县志稿》“卷五·学校”)
而当时文人对此颇有愤慨。《光绪志》修撰者王锡元则在“按语”中直抒其言:
泮池在黉宫之外,即今之所谓船塘也。商船往来,咸泊于此,鹊巢鸠占,久假不归。又于右首建置榷楼,天下有关榷而敢与文庙相抗者乎?泮池向无口门,应将口门堵闭,以复旧制。(光绪《盱眙县志稿》“卷五·学校”)
当时许多文人愤言,此占“泮池”为“船塘”,实乃“鸠占鹊巢”,而且“久假不归”,既成事实。时间久了,故而土民只知文庙前有“船塘”而不知此原乃“泮池”,殊不知我们叫了几百年的“船塘”,实际上就是黉宫的“泮池”也。
没有了泮池,文庙规制就缺失了。怎么办?后为遵祖制,就在棂星门内挖了一个很小的半月形水池,象征性的以之作为“泮池”。又在池上造了一座小桥,名曰“状元桥”。在九十年代重修文庙时,又将状元桥改建成三座联体桥,甃以白玉石栏杆,使之更为堂皇焉。
再说文庙北侧“大关”的由来。大关实为对“关榷”的称呼,即“设关卡征税”。因将船塘从陈家湖改到北泮池,文庙前的“近圣街”即成了商船贾人的聚集地,故在文庙北侧建起了“榷楼”(即收税关卡的楼房),亦称“大关”。王锡元惊呼,竟然“于文庙右首建置榷楼,天下有关榷而敢与文庙相抗者乎?”如此之言,不无道理。就连历代皇帝对孔夫子都是毕恭毕敬,一个地方官员竟然在文庙(孔夫子)的大门前设置关卡,这是对孔夫子的“大不敬”啊!自此之后,文庙前的“大关”之名便成了史实地名。
3、大成殿
过了泮池状元桥,上台阶便是“戟门”,古有“立戟为门”之意,寓意显贵、威严。现今作为第一山公园的入口。进入戟门,过广场,登台阶,便至大成殿。
“大成殿”为文庙的主体建筑,殿外重檐九脊,黄瓦飞甍,殿内斗拱交错,金碧辉煌。门头海蓝底色横匾上的“大成殿”三字为康熙御书,金光闪闪。
大殿中心供奉“至圣先师”孔子塑像。两侧为“四配”和“十二哲”牌位。“四配”与“十二哲”均为孔子的学生。“四配”为:复圣颜回、宗圣曾参、述圣孔伋、亚圣孟轲;“十二哲”为:孝行闻名的子损、以德化民的子雍、儒商鼻祖子贡、勇敢正直的子路、仕优则学的子夏、强记好古的子有、以德惠民的子耕、利口辩辞的子我、多才多艺的子求、弦歌行政的子游、忠信楷模子张和宋代的理学大师朱熹。
盱眙供奉孔子始于西汉武帝年间,元狩六年(公元前117年)孔子第十一世孙孔安国由博士转任临淮太守,至临淮郡(都尉治盱眙)时,始建“先圣宴居殿”并供奉孔子。后历代整修,建成“崇圣书院”,两千年来一直香火延绵。至南宋绍兴三年(公元1143年)始建文庙于第一山下,后于明洪武三年(1370年)扩建,万历二十四年(1597年)大修,清康熙二十年(1681年)再次修葺,并以康熙帝御书“大成殿”为大殿匾额。
大成殿是文庙的最高殿堂,至高无上,这里发生的事情有时也有着祥祲之兆。据清光绪志所载,在明清之交,大成殿前就发生两件奇事。一是明崇祯十四年学宫门坊倒塌,二是清顺治二年学宫前蜀葵怒放。旧志如此记载了这“一凶一吉”之兆:
崇祯十四年(1641年)大疫,五月十四日大风,学宫门坊俱倒。
国朝顺治二年(1645年),学宫大成殿钱忽生蜀葵数千株,烂漫如锦绣。是年,邑人杨宏祚、钱世锦、李正蔚同举于乡。(《乾隆志》,《光绪志》卷十四·祥祲)
崇祯十四年门坊俱倒,三年后明朝灭亡;而顺治二年蜀葵怒放,更是奇观,本无人种植,却花开烂漫,多年未中举人的盱眙县学,此考迎得大吉:当年有三名学子同时中举。可谓是祥祲俱验也。
4、魁星亭
“魁星亭”现在盱眙第一山上玻璃泉之上,六角形飞檐翘角,欲飞欲翔。亭内有“魁星碑”,上刻似字非字、似画非画、异形异态、抽象逼真的图画。两侧楹联为:“都梁气象光奎壁,淮泗人文射斗牛”。
但据《光绪志》“学校卷”所载和“城市图”所标注,当时并无“魁星亭”,而有一座“奎星阁”,亦称“魁星楼”,位于文庙“泮池”北侧淮堤即“张公堤”之上,有“魁星引路,入泮为学,功成名就”之意。《乾隆志》载:“魁星楼,治西,在文庙前。”清初,废陈家湖船塘,占北“泮池”为“船塘”,并打通泮池与淮河通道,以通行舟楫。乾隆间,郭起元重修“敬一书院”时,在玻璃泉崖上建“文昌阁”。道光间,将“文昌阁”改“阁”为“亭”,名曰“魁星亭”。
《光绪志》载:“魁星亭,治西北,玻璃泉上。”道光甲辰(道光二十四年,1844年)秋仲,汪云任(孟棠)前往岭南为官,其弟汪云佺随行,得赠“魁星像”及“魁星赞”之拓本,因其中有“舞蹈敬一之亭”之语,故在回盱后,依拓本勒碑,敬献于敬一书院,立于亭中。这样,“魁星亭”和“敬一书院”、“明伦堂”等一起,成为盱眙文庙整体建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成为盱眙第一山景区的一个亮点。
四、几点建议
盱眙文庙是前人为我们留下、且经数十代人精心保护传承的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,也是价值非凡的珍贵的历史文物,作为后人的我们,有责任和义务予以保护和传承,而决不能在我们的手中出现破坏、毁损、擅变和亵渎等现象。为此,提出如下三条建议:
1、让文庙更接地气、更接人气
文庙不同于其他的寺庙,它不仅不像其他寺庙远离尘世、隐居深山,而是要坐落市井、溶于平民,且与学校融合一体。所以,不能将文庙与民众生活截然分开、不能将文庙与书院截然分开。目前文庙成为第一山公园的一部分,拜谒文庙必须要先进公园。近几年公园取消了售票,方便了群众瞻仰文庙、拜谒圣人。但若以后公园恢复售票,也建议相关部门对当地民众实行永久性免票政策,让盱眙老百姓都能够更方便地接受孔儒思想的薰陶,绝不能因为一张门票把盱眙百姓拒之文庙大门外。况且,无论何地的文庙都与民居市建融合在一起,像盱眙文庙左右就有“胡家巷”“谈家巷”“对宝巷”,前有“近圣街”,后有“山上街”(又称县前街、宣化街),旁有石佛街(亦称石佛路)等,人气很旺盛,如果没有了人气,文庙就失去的生机和根基。所以,建议打造好“三街三巷”,使之成为文庙人气的支撑。
2、要促进文旅融合、商旅融合
文庙在第一山公园内,对提升第一山公园历史文化档次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因素,要打好文化旅游这张牌,让游客在观赏风景的同时,更多地感受历史文化气息,感受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。应该改变第一山公园“进出一个门、来回一条路”的现象,建议从第一山大门进入,游览观赏后,或由杏花园从胡家巷出园,或由魁星亭从谈家巷出园(先前将胡家巷、谈家巷改造成商业步行街)。同时,在第一山大门前将“近圣街”部分恢复(曲阜文庙也有这样的设计),体现人文色彩。对于旅游纪念品,应该以历史文化内涵为主,把盱眙的楚文化(楚怀王、项羽、陈婴)、汉文化(文庙、书院、孔安国)、南北朝文化(盱眙保卫战、孝文化)、隋唐文化(汴河、运河)、宋文化(苏米、宋城墙、岁币库、榷场)、明文化(朱元璋、陈道、李绍贤、廉政文化)等推出去,形成一批有价值的盱眙历史文化文本、画册和纪念品。
3、建设要符合规制、慎之又慎
文庙在近千年的建设中,都是严格遵循祖制,所以才有今天比较完整规范的建设格局。我们在今后的建设中切记不能僭越祖制,不能妄视规制,即使挪动一砖一瓦,都要充分论证、切忌草率。如果在我们手中动了、破坏了,先人千百年的建设成果就有可能毁在我们的手中。建议无论搞什么建设都要先论证,设计方案出来再公示,多征求各方面意见,方案确定施工前再请专家到场拍板,切不可不合规制、随意为之,防止一着不慎,后悔莫及。如以“影壁”遮挡文庙,以“办公区”占据书院,笔者觉得似有不妥。此建议希望各方予以重视。
【参考文献】
1、《帝里盱眙县志》,明万历
2、《盱眙县志》,清乾隆
3、《盱眙县志稿》,清光绪
4、《盱眙县志》,1961年
5、《曲阜孔庙》,360百科
6、《山东曲阜孔庙游记》,360doc个人图书馆,2018年3月14日
7、《山东曲阜孔庙的大成殿》,新浪博客,2017年11月20日
8、陈美云、陶敏,《扬州唯一文庙宝应学宫修缮一新》,扬州晚报,2017年2月8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