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关注我们: 加微博 加微信

微信扫一扫

风格切换

搜索

皮定均的“皮旅”千里突围到盱眙

[复制链接]
扒拉扒拉 发表于 2022-4-26 01:10:00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 IP:江西南昌
扒拉扒拉
2022-4-26 01:10:00 734168 0 看全部

皮旅”千里突围到盱眙

作者:钟海平

“皮旅”是一个特定的称谓,对其由来,叶飞同志在《皮定均日记》序言中说道:“皮定均同志是我军知名的将领之一。早在1946年解放战争开始的时候,他担任新四军五师(中原军区)一纵队一旅旅长,率领该旅转战千里,从中原突围到达华中,因而‘皮旅’就闻名于世了。‘皮旅’是和皮定均同志的名字联系一起的。”

皮定均的“皮旅”千里突围到盱眙6824 作者:扒拉扒拉 帖子ID:6424

皮定均旅长


1946年6月26日,国民党纠集三十万军队,向中原解放区发起总攻。敌人的意图是逼迫我军东撤,因而在东线部下重兵,企图凭借兵力及武器装备方面的优势,在淮南路(淮南铁路简称,自安徽省淮南市至芜湖市;抗日战争时为新四军淮南根据地西界。)以西与我军展开决战。然而,我军统帅部洞若观火,早在6月23日就指示中原军区向西突围,仅留“皮旅”佯装主力,牵制迷惑敌人,待敌醒悟过来向西追击时,“皮旅”出其不意,向东突破包围圈,迂回穿插敌后,历24天,行程1500余里,经大小23场激战,胜利到达苏皖边区根据地。1946年8月4日,延安《解放日报》发表头条新闻:《突破蒋军包围追击中原东进我军一部胜利抵达苏皖边区》,并以“谨向皮定均将军所部致敬”为题发表社论。

叶飞口中的华中,与《解放日报》所说的“苏皖边区”,其实指的都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新四军二师开辟的淮南根据地,二师师部驻地盱眙县黄花塘;自1943年1月起成为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驻扎地,故称华中根据地。又因地跨江苏安徽两省,亦称苏皖边区根据地;该根据地核心地区就是今天的江苏省盱眙县。因此,皮旅到达华中解放区或苏皖根据地,其实就是到达盱眙。


皮旅到盱眙时淮南根据地面临的形势


抗战胜利后,中共中央决定在淮安成立华中分局,以加强对苏皖解放区的统一领导;撤销原苏中、苏北、淮北三个区党委,继续保留淮南苏皖边区党委,肖望东为书记;将四个区所属的地委统一调整为八个地委,淮南路东为第三地委,李世农任书记。1945年底,对应地委成立八个行政区,淮南路东为第三行政区,辖盱眙、天长、六合、嘉山、来安、甘泉、仪征、高邮、江浦九县,陈舜仪任专员。另保留淮南军区,由周骏鸣任司令,肖望东任政委,原淮南路东军分区改为第三军分区,朱云谦任司令,李世农任政委。

1946年上半年,国民党军队加紧部署,从东南、南、西、西北等方面包围压缩淮南根据地。1月,张灵甫率整编七十四师占领六合并沿江北布防,随后黄百韬率二十五师占领扬州;李本一率第七军占领淮南铁路并沿途设防。4月,国民党徐州绥靖公署成立,蒋介石派遣白崇禧、顾祝同分别到徐州、蚌埠,部署向淮南、淮北解放区全面进攻。5月,国民党第四十八军等九个团分七路向我华中第四区(淮南津浦路西)发动进攻,控制津浦铁路;中共华中四地委、第四行政区领导机关和第六旅(第四军分区)主力及各县地方干部撤退至津浦路东盱眙地区休整。与此同时,邱清泉率第五军集结于六合、来安一线;另国民党七十七师自定远东出泗(县)五(河)灵(璧)凤(阳)和盱(眙)凤(阳)嘉(山),威胁淮南苏皖边区西北部。6月7日,国民党以十个团的兵力向苏皖解放区进攻,侵占来安县城。

面对八万国民党军队压境,6月10日,中共华中分局发出《关于目前自卫战争的工作指示》,要求各地党、政、军、分区机关立即做好组织战争与坚持敌后斗争的各项准备工作。淮南区党委与淮南军区于6月中旬召开联席会议,分析形势发展,研究应对措施,做好反击的准备。至下旬,华中分局向淮南区党委传达了中央关于内战不可避免的指示,同时要求淮南军区加强对津浦铁路线的侦察,准备后勤供应,以迎接从中原军区突围出来的部队。皮定均旅长在其回忆录《铁流千里》一文中,用“黑夜遇亲人”为小标题,专章记叙了淮南区党委派人与皮旅联系的经过,印证了淮南军区在津浦路东西两侧均曾派人,主动前出联络和迎接从中原军区突围出来的队伍的史实。

7月16日晚,皮旅在准备过淮南路,本来只要跨过淮南铁路,就进入苏皖边区解放区了,但因国民党军队占领了津浦铁路,控制了津浦路西,因而皮旅需突破津浦铁路封锁线才能进入解放区。但淮南区党委仍派出人员,随时联络接应从中原突围出来的部队。皮定均在《铁流千里》中记道:刚见面时,来人紧紧握着我们的手,激动地连都有些发颤,说:“啊,同志,你们过来了!你们辛苦了!……”我们一时摸不清他们的身份,借着淡淡的星光,看到他们有的穿着长衫,戴着草帽,拿着折扇;有的完全是农民摸样。坐下后,他们中间一个年纪最大的人说:“我们是淮南区党委的,一个多月前,上级就通知说,可能有我们自己的队伍要经过,要我们注意联络。…现在趁着天黑,来看你们,和你们联系。同志,你们需要什么帮助,尽管讲,我们保证办到!”后来,淮南区党委派去的同志详细介绍了周围的敌情、地形、道路等,并按照皮旅政委徐子荣的要求,留下向导带领皮旅越过淮南路。


淮南大队前出中嘉山迎接


《铁流千里》记载:1946年7月20日上午,皮旅在管店、三界之间老张郢附近突破津浦铁路,一路向东疾进的同时,与“两翼敌人展开了争夺三界东北一座高山的竞赛。占领了这座高山,不仅控制了制高点,而且它的东面就是盱眙,就是苏皖解放区!我们一口气跑步奔到山脚下,一抬头,突然看到最高顶上冒出了人影。难道敌人来的这么快吗?还是事先布好了防呢?不,并不像敌人,要是敌人,他们为什么不开枪,反而站起来望着我们呢?我们立刻抢占附近的山包,以防万一。这时山上也喊起来:‘你们是哪一部分?我们是淮南大队!’…我们立即派了一个参谋上去,不一会儿,他扯开喉咙喊道:‘同志们,到家了!淮南大队的同志们在接我们哪!’亲身经历了艰苦斗争的人,才能真正尝到胜利的喜悦!同志们的激动、狂欢的情景,是很难形容出来的。许多同志一下子忘记了脚痛和疲劳,不知从哪里来的力量,飞奔上山,搂住淮南大队的同志,热泪滚滚,却说不出一句话来。”

皮定均将军没有说这座高山的名字,因皮旅越过津浦路后,是沿着江淮分水岭北侧东进的,沿途有炮台山、老嘉山、小皮尖、中嘉山、砚台山、栗树山等多座高山,淮南大队所在的高山究竟是哪一座山?时任皮旅旅部作战科长的许德厚,向东突围后被皮定均旅长指定为侦察队负责人,自1946年6月29日起,带领侦察队担任尖兵。后来他曾就突围东进过程写了一篇《侦察散记》,文末记道:7月20日上午“八、九点钟,部队全部过了铁路,在兄弟部队接应下,终于胜利到达苏皖解放区。我和侦察队的同志站在中嘉山的山顶上,极目远眺,万里无云,阳光普照大地,辽阔无际的解放区,顿时展现在眼前。”综合《铁流千里》和《侦察散记》的记载,可知是皮定均旅长所派的侦查员是许德厚,而“淮南大队”是在中嘉山等候、接应到皮旅的。自中嘉山向东,经白沙王即到盱眙仇集。

从地图上看,今天的中嘉山东有一水库名曰分水岭,又名跃龙湖(形状近似鲇鱼而被很多当地人称鲇鱼头水库,又称皖东千岛湖),水库坝址建于淮河流域七里湖水系涧溪白沙河上游三条支流汇合处,汇流面积113平方公里。1958年开建,1971竣工。当年没有水库,是盱眙西南山区至嘉山(明光)的必经之路。

皮定均说接应皮旅的是“淮南大队”,许德厚称是“兄弟部队”接应的皮旅。查阅相关资料,没见有“淮南大队”确切记载,如是“兄弟部队”吧,又是身着便衣,淮南军区派出成建制的部队去接应“兄弟部队”有必要换装吗?依据皮旅到达盱眙之前,淮南军区面临的紧张局势和反击进犯之敌的任务来分析,这个“淮南大队”不可能是淮南军区派出的队伍;理由有三点。

第一,1945年秋,随着国民党军队的不断进犯,中共中央九月十九日决定“向北发展,向南防御”。山东主力调赴东北,新四军主力调赴山东。二师师部和四旅、五旅于十月由罗炳辉师长率领,北上鲁南,与四师九旅合编为第二纵队。1946年6月,五旅刚刚重返淮南,与第六旅、淮南独立旅组成新的第2师,领导机关由淮南军分区兼。1946年7月,因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淮南,淮南军区撤销。7月底奉华中军区电示,除留少数部队外,分别转到苏中、淮宝地区作战。整个1946年6、7月间,淮南军区及路东军分区与刚组建的新的第二师,均没见相关资料有诸如“淮南大队”的表述。

第二,7月中旬,国民党军队对淮南苏皖解放区大举进攻,发动所谓的“天长、盱眙战斗”,企图攻占淮南,以“解除首都威胁”,保障“首都安全”。7月16日,在邱清泉统一指挥下,国民党第五军四十五师及整编七十四师五十八旅(缺一个团),由六合向天长进犯;国民党第五军九十六师从来安北向盱眙推进。两路敌军计四万人,全部美械装备,空军协同作战。面对来势汹汹之敌,新组建的第二师主力约二万人奋起迎战,7月20日,也就是皮旅突破津浦路到达盱眙仇集之日,新组建的第二师独立旅一部在六合东旺庙与敌激战约8小时,全歼国民党军第七十四师第五十八旅一个营七百余人,其中毙敌营长以下三百余人,俘四百余人。当晚,二师第六旅再对进占东旺庙之国民党军实施反击,因兵力不足,未能奏效,随之撤出战斗。

之前刚组建的新的第二师忙着应对分数路压境的国民党重兵,致兵力捉襟见肘已是不争的事实;东旺庙战斗就发生在皮旅到达盱眙当天,二师应无暇顾及联络皮旅之事,且无多余兵力可供派出。

第三,地方武装的可能性较大,二师忙于应敌,接应皮旅的事也是不能耽搁,但可以交由地方武装执行。据《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盱眙县组织史资料》记载,抗日战争胜利后,盱眙地方武装“盱眙支队”改编上升为主力部队,1945年9月重建地方武装,名为盱眙县民兵总队,那阳春任总队长,梁化农任政治委员,各区有区小队(武工队)。至1946年7月底淮南根据地北撤时撤销。另有盱眙县总队,存在时间为1945年11月至1946年5月间。

据《铁流千里》记载,7月20日,皮旅宿营在仇集,“人民以无比的热情欢迎我们,挑了肥猪、白米、烟、酒来慰劳我们。墙壁上贴满了红色的标语:‘同志们,请安心休息!’‘学习你们的艰苦斗争精神,粉碎蒋介石对苏皖边区的进攻!’家家户户的门前都摆着一张方桌子,上面放着茶水和香烟。儿童团挥舞着彩色旗子向我们欢呼。老奶奶象看见久别的儿子,把战士们往家里拉,边走边说:‘快到家里吃饭去,看,瘦得不像样了!’妇女们都来抢着替战士们洗衣服。一位乡政府的同志跑过来,紧握着我的手半晌说不出话来,最后说了句:‘同志,都见面了!’说着扑落扑落地掉下了眼泪。”

这样精心周到的安排,应是只有地方政府才有可能做到。仇集时属仇河区,区委书记保晴是年五月刚到任,刘克贵为副书记、区武工队队长,曾经任过民兵中队长和仇北乡乡长,了解附近山区地形,熟悉人员情况。淮南解放区“北撤”后,留在仇集山区坚持武装斗争,1946年8月,在凤山苗小街战斗中壮烈牺牲。综上所述,由刘克贵率领仇河区武工队,配合淮南军区派出的少数侦察、联络人员,前出中嘉山接应皮旅是较为合理的结论。


皮旅在盱眙行程


按皮定均回忆录记载,皮旅旅部于第二天即7月21日到盱眙,得知华中军区在淮安(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),便派副旅长方升普先行前往报告。方副旅长先从盱城赶到老子山,再乘船渡过洪泽湖,在淮阴上岸,因脚板腐烂,脚面肿胀不能走路,警卫员雇了人力车送到淮安。向邓子恢、张鼎丞、滕代远等领导汇报情况。

邓子恢时任中共华中分局书记就、华中军区政委;张鼎丞时任中共华中分局常委、华中军区司令员。邓、张两人身份明确,接待方升普名正言顺,滕代远怎么会出现在这里?之前为人熟知的是左权将军牺牲后,由滕代远接替他出任八路军总部副参谋长、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参谋长,方升普怎么会在淮安见到滕代远?原来抗战胜利后,毛泽东赴重庆,开启国共和平谈判,在签订“双十”协定后,具体事项的谈判我方由周恩来负责。1946年5月,滕代远奉命到南京,协助周恩来与国民党谈判,负责处理整军等事务。6月,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,内战爆发,和谈破裂。30日,滕代远奉命返回晋冀鲁豫军区就任副司令员,途中经过淮安,受周恩来委托到前线慰问将士。期间随粟裕到海安,参与指挥苏中“七战七捷”前三场战斗。因第三战杨花桥、宋家桥战斗结束于7月20日,方升普于7月21日晚见到滕代远,可知他应是从海安前线刚回到淮安。

皮旅大部队是何时离开盱眙北上的呢?有说“几天”,也有说三天,还有说二十多天,一众资料说法不一,让人依违难定。

皮定均有记日记的习惯,基本不间断,唯一间断恰好就是在突围途中和在苏皖解放区修整时期,即自7月10日至8月16日之间,至8月17日开始续记。《铁流千里》记事截止到1946年7月21日。想从史料中直接找到答案已是不可能。

所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了《铁流千里——中原东路突围记事》一书,除了皮定均回忆录之外,收录了一些皮旅老同志的回忆文章,还收录了自1946年5月3日至1946年8月17日之间的皮定均日记,对中断的部分有许德厚加注,虽极为简单,仅有两三个地点名称,但足以让人惊喜。如:“二十一日,盱眙县、马坝;二十三日,高良涧、顺河集。”8月17日是恢复写日记后的第一篇,许德厚在该篇日记下注:“七月二十日突围进入淮南根据地仇集、自来桥,二十一日后经盱眙县马坝、蒋坝进驻到洪泽县高良涧、顺河集地区,靠近华中军区驻地淮安。其任务是:休息、总结、整顿、补充。首先恢复体力,尔后进行突围总结、思想教育、调整、组织、补充物资装备。”

综之上述,可知皮旅于1946年7月20日中午前后进入盱眙境内,在仇集等地住了一宿,第二天也就是7月21日,全旅向盱眙方向移动,旅部到达盱眙城后,派副旅长方升普去淮安回报情况,同时接受华中军区指令。最终华中军区指令皮旅移驻洪泽高良涧、顺河集一带修整,由此判断皮旅于7月21日同时向盱城方向运动,旅部进城后,大部队应该宿营在盱眙城南、古桑一带;22日得到移驻高良涧、顺河集的指令后,向东开拔,经马坝到蒋坝,因渡三河会延误时间,所以许德厚说23日后到达高良涧、顺河集。


结 语

盱眙作为皮旅向东突围的目的地,对皮旅的到来,给予了热情的欢迎与接待,盱眙县委、县政府为迎接皮旅,成立了粮草供应站;派出一批干部在沿途做好饭菜;动员乡亲们为皮旅战士洗衣浆裳,缝补军装,赶制军鞋,端水送饭,煎汤熬药,医治战士疾病,使部队得以修整。许多战士拉着乡亲们的手,含泪表示要多打胜仗,报答乡亲们对子弟兵的深情厚谊。

2016年5月,皮定均之子皮效农,徐子荣之子徐清漳,方升普之女方晓梅,郭林祥之子郭爱民,许德厚子女许沪平、许兴平等皮旅老战士后代,沿着“父辈的足迹”,走访皮旅东向突围的路。可惜仅到津浦路,没能继续向东进入盱眙。


参考资料:

[1] 《英勇虎将》皮定均纪念文集,福建省新四军研究会编。

[2] 《安徽省历史大事记·民国时期》(1946~

1949年9月)。

[3] 《中国共产党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历史》第一卷(1929-1949)。

[4] 《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盱眙县组织史资料》(1929秋-1987.10)。

[5] 《盱眙文史资料选辑》第五辑。

[6] 《铁流千里》,皮定均著,解放军文艺出版社,1960年出版。

[7] 《铁流千里》-中原东路突围记事,四川人民出版社,1986年出版。

[8] 中红网—中国红色旅游网文章: 《震惊中外大事件·世界军史扬威名——皮旅中原突围追踪》,作者:胡遵远 皮效农。

[9] 中共如皋市委新闻网《滕代远“苏中七战”在如记》,2016年8月8日。



相关帖子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  • 您可能感兴趣
    房屋、车库售卖
    1、房东因外地购房急出此房,产权清晰无任何纠纷,到价即可签,随时过户,配合贷款,实地看房! 2、房东在楼下有一处26平方车库急需出售,装修齐全,拎包即住、价格面议!
    洪武花苑一期多层2楼三室两厅一卫112.22平
    1、房东因外地购房急出此房,产权清晰无任何纠纷,到价即可签,随时过户,配合贷款,实地看房! 2、房东在楼下有一处26平方车库急需出售,装修齐全,拎包即住、价格面议!
    【文化】米芾与盱眙第一山
    米芾与盱眙第一山马培荣过去我们一直以为,米芾因于宋哲宗绍圣四年(1097年)“赴任涟水途经盱眙”,第一次经此,赋《都梁十景诗》,题“第一山”碑,故而把叫了千百年的“南山”“都梁山”改名“第一山”。这可能是一个误会,因为根据史料,早在绍圣四年之
    甘泉山钩陈 作者:钟海平
    甘泉山钩陈 作者:钟海平 今盱眙官滩镇西侧,沿淮诸峰中有一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山峰,名叫甘泉山。说其古老是因此山是善道邑座山,信史已达两千五百八十九年;说其年轻则因该山得名甘泉是近年的事情,历史仅有百年。南京博物院尹焕章先生的考古报告认定,甘泉山
    陈婴与东阳 作者:钟海平
    陈婴与东阳作者:钟海平陈婴是东阳人,是盱眙大地上走出的第一位反秦志士,是汉朝开国元勋。《史记》记载他秦末时曾任东阳令史。汉初思想家、政治家、外交家陆贾在其著的《楚汉春秋》中说“东阳狱吏陈婴”,究竟是令史亦或是狱史,再无其他佐证资料。公元前20
*滑块验证: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

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

查看:734168 | 回复:0

您的满意,就是我们的目标,认真负责,开拓进取,一起成功!
关于我们
公司简介
发展历程
联系我们
本站站务
友情链接
新手指南
内容审核
商家合作
广告合作
商家入驻
新闻合作

手机APP

官方微博

官方微信

电话:13174001741(微信同号) 地址:江苏省盱眙县国贸中心 邮箱:26744640@qq.com ICP备案号: ( 苏ICP备2021029509号-1 )
Copyright 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   Powered by Discuz! X3.4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